宜居人說

撰文

  近年,頻繁地加港兩邊走,雖則移民多年,午夜夢迴,也有分不清身在何處的時候。記起移民溫哥華之初,一切都很新奇,縱使曾在影片中看過此地風情,當親身感受又是另一體驗。清新的空氣、寬闊的街道,沒有擠擁的地鐵,也沒有急促的步伐,加上觸手可及的大自然,單是那份悠然自在,輕鬆自由,已叫人心馳神往。根據2024年經濟學人智庫(EIU)全球宜居指數,溫哥華排第七位,以我所知,多年來也是名列前茅。我很認同,能移居這裡,還能投訴什麼?

  日復日,月復月,但再好的環境仍無法取代熟悉的出生地,那淡淡的鄉愁還是揮之不去,到底相信宜居指數還是要靠好心情?因此移居初期,我刻意地嘗試參與各項社區活動、出席不同的教會聚會,希望藉此加快投入這裡的速度。我相信,真正成為「最宜居住」的地方,並不僅僅是一些客觀條件,而是那些能與我編織回憶,一同分享悲與喜的朋友。陌生,不在於環境,而在於身邊的人。

  然而,愈是心急愈不對勁,偶有連自己性格也出錯,迷失於刻意之中,兜兜轉轉,我終於停下來,最後選擇忠於原本的自己,隨遇而安。誰說要盡快習慣?我為何要忘記過去才可有新生活?為何思念一定拖垮向前步伐?哪有一個按鈕一按,關係就能立刻建立?又哪有一個按鈕,按下忘憂?我怎麼容不下五味架倒翻的時候?何時被世俗所定的標準,框住了人生?世人只許正能量,會否迫瘋靈魂?明明上天早已體貼地給予淚水,好讓沖走心中憂愁,預留了一刻的喘息。我~急什麼?

  就這樣,心反而安定下來。直至某天,在不自覺之間,漸漸投入了,沒有再糾結於習慣與不習慣,適應與不適應,日間電話開始傳來朋友即時信息(不是時差信息),亦知道了哪些店舖提供哪類貨品,輕鬆地嘆杯奶茶、鴛鴦;心癢癢時吃口蛋撻、菠蘿包;無聊可外賣雞蛋仔、豆腐花;跟朋友聊天叫客快餐、粉麵、兩餸加燒味;豪氣時海鮮、小炒……當刻知道,我已能安居這裡,亦慶幸此處有家鄉美食,一解鄉愁。

  再者,每當返港期間,看著熟悉的環境和老朋友,人情味始終如初,他們讓我知道,無論身處何方與何種境況,他們從沒離開,支持、愛惜依舊,夫復何求?至於無關痛癢的旁人,不負責任的指指點點,也不用放在心頭成了絆腳石。如果能夠融入新居地,當然好,即使最終不能完全融入,也沒大不了,這不是二選一的必須題,讓自己接受不同地方,給予你生活上的色彩,看起來豈不更悅目。

給所有在適應中打滾的同路人,共勉之。

撰文:一頁子

其他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