昔日施行的填鴨式教學方法,常讓孩子喪失學習興趣與自主性,長期下來,不僅難以達成學習目標,更可能削弱孩子的創造力與思辨能力。因此,父母與老師應以啟發和引導為核心,讓孩子發掘自己的潛能,提升學習能力,從而愛上學習。以下提供幾個方法來幫助孩子在非壓迫性的環境中成長。
一、創造探索與提問的空間
孩子天生好奇,問「為什麼」是他們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。父母與老師應鼓勵孩子提問,並給予耐心的解答,而非直接告訴答案。
引導孩子觀察與發現:
當孩子面對一個問題時,不要立即告訴他答案,而是引導他透過觀察、實驗或討論,找到解決方法。例如,當孩子問「為什麼彩虹有七種顏色?」可以先引導他觀察光線通過玻璃或水的變化,然後再解釋折射的原理。
鼓勵獨立思考:
給予孩子思考的時間,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嘗試解決問題。這不僅能提升他們的邏輯能力,也能增加自信心。
二、結合興趣與學習
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,往往投入更多精力,因此將學習內容與孩子的興趣結合,能夠有效提高學習效率。
發掘孩子的興趣點:
觀察孩子對哪些主題或活動特別有熱情,並將學習內容融入其中。例如,對喜歡畫畫的孩子,可以讓他們用繪畫記錄科學實驗的過程,或用圖像展示歷史事件。
設計有趣的學習活動:
將學習變成遊戲,利用角色扮演、競賽或實驗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。例如,在學習數學時,可以設計購物模擬活動,讓孩子用「預算」完成購物清單,增強實際應用能力。
三、強化與現實生活的連結
學習內容若與孩子的日常生活相關,會更具吸引力,也更容易被理解和記住。
實踐式學習:
讓孩子參與與課題相關的活動。例如,在學習植物生長過程時,可以讓孩子親自種植一株植物,並記錄其生長變化,這樣的體驗,能幫助孩子對知識產生更深的理解。
故事化學習:
透過故事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,幫助孩子理解。例如,學習地理時,可以創作一個探險故事,帶領孩子「旅行」到不同的地方,了解地形與氣候的變化。
四、培養自主學習能力
讓孩子學會學習,是提升學習能力的關鍵。
設立學習目標:
與孩子一起制定短期和長期的學習目標,並讓他們參與計劃的過程,培養責任感。
教導學習方法:
指導孩子如何有效閱讀、做筆記和整理資訊。例如,教孩子使用思維導圖,來組織所學內容,提升記憶和理解能力。
提供適度的選擇權:
讓孩子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內容或方式,增強自主性。例如,可以提供兩種學習方式,讓孩子決定是閱讀資料還是觀看影片。
撰文:林凱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