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刊重溫: 2024年1月 創刊號

融入加拿大的文化適應與共存

【創刊號】

撰文

  加拿大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,除了美麗的自然環境外,自由寬容的多元文化環境是人們選擇在加拿大生活的重要原因。加拿大各種文化的完好保持,主要是源自1971年確立多元文化方向,又在1988年通過的《加拿大多元文化法》和2003年起每年一度的加拿大多元文化節,「多元文化」形象已深入人心,在溫哥華每年七至八月都有華埠節、台灣文化節、意大利日、日本文化節、希臘日、拉丁美洲嘉年華等,充分體現多元文化特色。

  來自中港台的新移民到了這個美麗溫哥華,有甚麼文化差異要作出適應呢?承繼著亞洲人的傳統思維,早已習慣了的港式生活,在西方文化主導的BC省,強調多元文化的溫哥華,又會遇上甚麼文化衝擊?該怎樣合宜地落地生根呢?

  筆者最近探訪一些老華僑朋友,傾談中,發覺他們的社交圈子中沒有西人朋友,都是跟香港中年好聲音往來!日常多去中餐館,在列治文見朋友,話題多是中港台新聞或世界大事,大都以港人角度出發。買的菜餚大多是中式,去的是華人超市。每日的生活都是以中文為主,除了乘巴士或去銀行,很少用英語。明顯地,他們未有融入本地主流文化,他的生活方式、行為、思想等等都保留著香港的模式,好像是冰封了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模式,把過去在香港的生活模式搬到溫哥華,你願意選擇此生活方式嗎?

  對於近年來到加拿大的中港台新移民,由於網上資訊極豐富,加上教育水平提高,要掌握資訊絕不困難;但是否容易適應,融入甚至共存呢?事實上,知道如何去適應是一回事,親身經歷往往是另一回事。

  在生活上,在原居地習慣要太快速完成事情,效率就是一切,無暇兼顧別人,甚至連說聲「謝謝」都忘記!到了溫哥華,在銀行排隊定會感到很不耐煩,看不慣職員同客人說一些無聊或與銀行事務無關的話題!在這裡,乘巴士下車時,會向司機說聲「thank you」;見到長者及行動不便者會讓座;推門入內會留意後面是否繼續有人;開車時見到有車打燈要切入線,會慢駛讓其駛入。這些本地作風可以說是生活文化的表現,其共通點就是「不單只顧己事,也顧別人」(Be Considerate),不單只看結果,也看過程或關係。當然,代價是降低效率。你喜歡那方面呢?在你仍未能完全認同之前,可否先從對方角度去了解及欣賞,細味這些做法的優點?

  在西方,家人關係上,子女中學畢業後,不論升學或工作都會考慮搬出居住,或是住在家中,但要交租給父母。子女結婚,婚禮的內容及過程,父母基本上都是被通知,沒有決策權(儘管父母贊助支出)!婚後有下一代,不一定由祖父母代照顧,每星期來探望一會也許可以。父母老邁,若未能自我照顧,會接受去護老院舍,不會要求子女同住或每日來照顧。這些情況,或許在華人眼中很不是味道,甚至有點難接受。這些現象的相同原因是甚麼?就是培養「獨立」:小孩時自己玩攀架,中學畢業後要搬出,結婚及照顧下一代全由自己安排,父母年老病患便安排入院舍,都是體現一個人自出母胎便不斷走向獨立,好像小鷹成長到可以自立時,被鷹媽媽踢牠離開鷹巢,被迫展開幼嫩翅膀,啟動邁向獨立自主的生命旅程。無論你喜歡與否,這就是西方的生活文化。你若選擇在此定居,即使你保留原來的思維和文化習慣,你的下一代必定與你不一樣,你可以接受嗎?還是你也樂意融入與西方文化共存?

  東西方的生活文化還有很多差異之處,如衣著格調、餐廳飲食作風、朋友見面禮儀、送禮則重點(價值/心意)、放假模式心態、購物習慣等,如何保留華人傳統、港式習慣,又融入主流社會呢?留待下期再談。

 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,也要顧別人的事。(聖經腓立比書二4)
 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。(聖經詩篇一二七3)

撰文:放眼社會,秋霖(溫哥華資深社工)

其他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