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期繼續討論融入加拿大的文化適應與共存。在溫哥華生活一段時間後,你會慢慢發覺社交接觸有些看不見的文化差異,跟香港或國內的很不一樣。有些適合說,有些則不宜。
首先,社交見面禮儀,西人如果是初相識見面,一般都會握手表示歡迎,如果是老朋友再度重聚,或是同事沒有見一段時間,再次見面多數都會用hug(擁抱)表示歡迎,男和女都會,都很自然,沒有尷尬或覺得不習慣。不過,華人與華人始終有些拘謹,多數以點頭、揮手或互相握手,不習慣hug or kiss。社交禮儀自然便可,不必太執著。
朋友之間在外進餐多數都是AA制,每人叫自己的飲品食物,若是中餐可以事先問是否想叫一些共享項目,最後都會分單各自結數,或有人付總數再平分。若果你想請客,你會說Be my guest, it’s on me, it’s my treat。餐館結帳,在香港及中國都不用付小費;在加拿大出外進餐,尤其是西餐廳,一般慣例都會預你給小費15%,當然也視乎服務質素和態度而決定多少,不用怕不禮貌。
在加拿大工作場所及社交交談時,有些不明文的可做/不可做範圍,(dos and don’ts),首先在辦公室內不談〈政治〉,包括你不應問同事「你投了票沒有?」當然更不宜問投了給誰或那政黨,這是非常不禮貌的,因為西方文化是尊重個人自由選擇,政治取向是個人選擇,在家中父親與子女可以各自支持不同政黨,同樣在工作場所更是。在選舉期間不要問愚蠢問題!在閒聊中,有同事表示對蘇聯入侵烏克蘭的不合理,可以搭訕;但對以色列加沙之戰,則少提為妙,因為討論很容易涉及誰對誰不對,觸及政治立場。
第二個禁區題目是〈宗教〉。西方人士早期的信仰是基督教主導,到近年已變得多元化,特別是近期流行說:「有靈性追求spirituality,卻沒有宗教no religion」;信有神,super power,卻不一定是基督教那位神。有祈禱,但祈求對象未必一樣。最好不要問他們有沒有返教會,但若果有較熟悉的同事向你提問,你可以表達你的信仰(可趁機引發討論),然後問對方同樣問題。通常因為對方先問,多數也會回答。同樣,宗教信仰是個人範疇,完全是個人選擇,父母不得過問,配偶之間也可能各有自己的信仰,不要抱有改變對方的想法。對方若是堅持自己的想法,會不惜分手!我曾經有位頗熟識的同事,在傾談中透露自己父親曾是牧師,但看他父親的行為表現,便對基督教、基督徒有很大反感,因為其父親言行不一!所以他對基督教(徒)有一定的看法(不正面)!
第三個碰不得的話題是〈性取向〉。以往大家都不會問對方年齡、已婚或獨身、有沒有子女等私人問題,近年多了很多LGBTQIA2S[註一]不同性取向的類別,都是由同性戀引發出來的。在工作上,常見有男/女同性戀者已經很平常,而且會主動表白。亦漸見有變性後(男變女,或女變男)的同事,也有隱藏的雙性戀者,不易察覺。在社交上,性取向有關的問題是個人私隱,個人選擇,所以不宜表示你的意見,最簡單的回應可以是:「This is personal choice, that’s up to the person.」〈性取向〉這題目更容易跌落陷阱,特別在一群有男有女的同事或朋友中,互相取笑時,更要小心用字,一時講錯令對方覺得你在嘲諷時,可以反目,甚至向上司投訴你性別歧視或言語性騷擾!
在加拿大,多元文化自1971年起已經是國家政策,社會各層面都顯示「包容」(不同文化背景)、「尊重」(個人選擇)、「多元」(接受有廣闊的層次差異,不是非黑即白)、「民主」(眾人意見為依歸,但也尊重小眾的特殊需要)等觀念,已經是加拿大價值的一部分,這些觀念的含意與應用可以在另外一篇分享。
小結,在社交場合建立友誼的同時,也要避免觸及一些敏感話題,包括政治、宗教、性取向,可以用較輕鬆的話題取代,如有什麼喜好的運動、節日、旅遊,或是分享自己在加拿大的開心經歷、欣賞之處等等。友誼貴乎坦誠、真摰和尊重,開玩笑或攪氣氛也要保持適當距離,以免「得罪別人也不知」!
一句話說得合宜,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。(箴言廿五11)
口善應對,自覺喜樂;話合其時,何等美好。(箴言十五23)
[註一]LGBTQIA+ 代表的意義:
L=女同志(Lesbian)‧G=男同志(Gay)‧B=雙性戀(Bisexual)‧T=跨性別(Transgender)‧Q=酷兒/疑性戀(Queer/Questioning)‧I=雙性人(Intersex)‧A=無性戀(Asexual)‧+=未來還有很多可能性。
撰文:放眼社會,秋霖(溫哥華資深社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