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談加拿大多元文化之由來

撰文

  今期跟大家「淺談」加拿大多元文化之演變,因為這個大題目可以著書,是大學主修科,因此只能點到即止。新來的移民朋友常常聽到「多元文化」,在工作場所也會遇到三個字DEI(Diversity、Equity、Inclusion),就是多元、公平、包容。同時也常聽到與多元文化有關的活動,如各族裔的節日活動,大家會以為這是行之已久的政策,卻不大明白其背後的演變動力。

  近數十年的事,重要里程碑始於1971年。當時總理老杜魯多(即現今年輕杜魯多的父親)宣佈「多元文化主義」政策,由此引起一系列相關改變,使各族裔新移民都可以繼續保有自己的文化、語言、生活習慣,從而漸漸適應加拿大英法雙語的主流文化,不像美國的「大熔爐」政策,要你放棄原有文化,直接融入主流文化。我自己也曾經是新移民,也受惠當時的ESL免費英文班,以及很多中文講座,講解加拿大各種社會制度,這些都是由聯邦政府資助。

  要了解這多元文化的前身,便要把鏡頭推後多一些,加拿大白人政府是如何對待非白人的呢?加拿大立國於1867年,是個只有157年歷史的年輕國家。加拿大尚未立國之先,已經有原住民在這裏居住了超過一萬年。直至15世紀初哥倫布「發現」新大陸北美洲,引發出法國最早派出探險家前來佔領土地,最先插旗者即取得主權。到約100年後,英國人亦大量進入,英法在歐洲世仇之爭延續在魁北克一帶。隨後的300年當中,有不少非英語歐洲及美國移民前來,都是以白人為主。這時期的主流社會是英國,他們自稱為「settlers」,稱呼他們之後才來的叫做移民immigrant!現在來看,他們全部都是immigrants,只有土著才是原居民。他們其實是雀巢鳩佔,趕走主人自稱為主!

  早期的英國人以「白人至上」(White Supremacy)自居,對有色人種充滿歧視,特別是對原住民。在立國之初已經構思帶有「文化滅絕」的想法,有利其日後統治。藉著對原住民幼童由寄宿學校開始教導,使他們忘記父母原有的傳統語言文化,改為跟從白人的生活方式及價值觀,由1883年開始,至1996年才全部關閉。

  此外,對其他民族的態度,包括華人、日裔、印度人、非洲黑人等都有很大的歧視。歧視華人最明顯的例子是,在利用華工建設橫貫加拿大東西兩岸的鐵路之後,設立「人頭稅」想阻止華工流入,由起初50元加至200元,見效果不大,竟然在1923年實施極端嚴厲的排華法,完全禁止華人入境,其他族裔卻不受影響!其實,遠在1886年及1907年,已經在溫哥華市發生兩次針對華人的暴動,甚至當時的第一任溫哥華市長加入打擊華人,可見當時排華情緒之高。

  對不同膚色人種看法的轉變,很大程度受到二次大戰後國外大形勢以及國內人力發展需要。第二次大戰導致嚴重死傷破壞,帶來全球性價值觀重大的改變。首先,人們對希特拉種族主義所帶來的禍害非常反感,反法西斯及反戰成為主流觀念。另一方面,英國當時作為世界超級大國地位不再,在加拿大的影響力日益下降。第三,美國的民權運動,馬丁路德金人權運動,激發了加拿大少數族群要求平等和權利意識。第四,國內方面,戰後在五六十年代經濟起飛,促進人的生活水平,提升社會經濟地位,同時削弱了種族背景與階級之間聯繫,也激發需要大量移民投入發展,而具有良好教育及技術水平的亞洲移民,亦改變了過去非白人較為低下的形象。

  國際上,加拿大於1944年簽署《聯合國憲章》,1948年簽署《世界人權宣言》,1960年通過《權利法案》,加拿大聯邦同各省設立「人權委員會」,確保少數民族群體在法律體系中的權利得到改善。少數族群的政治意識亦逐漸增加,「白人至上」的觀念亦漸受挑戰。

  加拿大在立國前數百年,及立國後百多年,都是雙語(英語法語)制,兩者都是官方語言,其實是英法之間的權力平衡角力結果,英方佔上風,法方有兩次公投企圖脫離加拿大獨立自成一國,可見彼此之間的關係仍然緊張,雙方皆不能當對方不存在!然而,當時法語出身的老杜魯多排除萬難,在1971年10月發表:「多元文化主義為官方政府政策」,是世界上第一個有此類政策的國家──承認文化多樣性和多元文化公民身份對加拿大人的貢獻。由此展開加拿大成為一個被稱為馬賽克(Mosaic)的文化,即一幅圖畫由各種色彩合併而成,既保留原來特色,結合起來又有和諧之美。

  今期淺談多元文化的前塵往事,下期探討當中的暗潮洶湧以及積極效果。

溫哥華資深社工

其他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