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刊重溫: 2024年1月 創刊號

「難治性抑鬱」不可怕

【創刊號】

撰文

  世界衛生組織推算,5%成年人患抑鬱症,全球抑鬱症患者數目多達2.8億。而抑鬱情緒可以每天都發作,持續出現悲傷、煩躁及空虛,甚至誘發自殺行為。

  事實上,即使患者願意求診,抑鬱亦難以根治。香港兩間大學的大型研究發現,近兩成抑鬱新症會慢慢變成「難治性抑鬱」,其整體死亡風險高出逾五成。

  所謂「難治性抑鬱(treatment-resistant depression, TRD)」,即患者已先後使用兩種或以上的抗抑鬱藥,每種藥也有足夠劑量,且用了六至八周,病人並依從醫生指示準時用藥,但其抑鬱病徵卻無法減少一半或以上。

  香港大學、香港中文大學及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學者,自2014年開始跟進全香港8223位在公立醫院確診抑鬱的新症病人,為期六年。期內有1479人(18%)經歷了兩次治療失效,需接受第三種治療,屬「難治性抑鬱」,當中有78人(5.3%)在這六年間離世。

  分析發現,這類患者較常有自殘行為,其綜合死亡風險也較一般抑鬱病人高52%;部分人之後再罹患心臟病、慢阻肺病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。

  「他們是重症中的重症。」參與研究的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教授陳秀雯醫生坦言,「難治性抑鬱」很值得關注,因為他們不單自殺率更高,抑鬱情緒亦影響身體其他機能,「心臟病多些,與自殺無關之死亡率也上升。」

  陳秀雯醫生直言,「難治性抑鬱」患者未必可斷尾,但治療方法增多,除了傳統的「腦電盪」療法(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, ECT),也有「腦磁激」治療(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, TMS), 即以非入侵性的磁場直接刺激大腦左前額葉的區域,令該區之腦細胞活躍起來。中文大學的研究顯示,70名患重症抑鬱的病人使用TMS後,六成病人的抑鬱徵狀改善超過一半。

  她續稱,近年有一種「突破性」新治療在北美很常用,這款鼻腔噴霧藥物「艾氯胺酮(Esketamine)」,屬於俗稱「K仔」的「氯胺酮」其中一個有效分子,但只是很微量,可針對大腦的NMDA受體,幫助神經元重新連結。病人首月要每周噴鼻兩次,其後相隔一至兩周噴鼻一次,整個療程為期半年。

  「這治療很快起效,有病人完成第三次治療,說未試過狀態那麼好。」她早前在中文大學臨床試用該藥,先後向六名「難治性抑鬱」患者處方,當中四人的療效相當好。目前,香港的威爾斯親王醫院亦已引入這藥物,病情適合的公立醫院病人也有藥可用。

  陳秀雯重申,該藥不是「神藥」,非所有抑鬱重症都見效,對躁鬱症或精神分裂症患者亦未必有效果。同時,由於使用者有濫藥風險,療程須在醫院或診所進行,病人用藥後需接受醫學監察數小時,也有機會出現作嘔或反胃等副作用。

  她寄語嚴重抑鬱病人,要與醫護合作按時按量用藥,且學習與病共存:「心理治療、認知行為治療等,學習了解自己發病的特質,在疾病中自處,改變一些價值觀或想法,對自己多點包容⋯⋯不一定要斷尾,像糖尿、血壓高的病人也不能強求單靠生活調控。」

作者:譚以和

其他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