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刊重溫: 2024年1月 創刊號

不一定‧但可以

【創刊號】

撰文

  如有留意,近期多了關於情緒病的新聞,亦有不少青年人輕生的報導,雖則素未謀面,但仍深感惋惜及難過。他們最終選擇這條路,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又經過多少掙扎?「心情上」會是何等絕望?局外人或許有千百種解決事情的方法,但當事人的心結愁困,都似被下了魔咒,既要處方良藥亦需要心靈解鎖。曾閱讀Viktor Frankl的一些文章,內容提到Depression等於suffering without meaning,人向前的動力,背後是需要“意義”,這“意義”助你面對困境,抵抗消沉。

  我相信,在人生各階段,或多或少也要經歷高低起跌,到底能承受多大的跌盪?要挑戰過後才可揭曉。猶記得自己移民加國時的情景,飛機劃破長空,隨著隆隆巨響,航班降落溫哥華,當時正值盛夏,鳥語花香,藍天白雲,眼前是一片綠油油的草地。經過十數小時的機程,我從一個大時代,快、狠、準的城市裡,轉變為處身悠閒恬靜、慢活養生的地方。無論外在環境及內在心情,這極端的反差並不是一時三刻可消化。

  大概剛移民抵加的朋友們,也有相似的體會,前半生為工作打拼,上車供樓,追求高質生活,為兒女入讀學校奔波,吃、喝、玩樂,探究各項品味。怎料越過半個地球,一切都不再重要,在這裏,你過往的專長,與一直追求的,已大不相同。取而代之,要說好外語、了解文化、學習駕駛,單單在適應上就似要磨掉餘生,你心內不禁充滿問號!前半生所忙碌的為了什麼?那以後又該如何?還有什麼意義呢?抱歉,我不能代你回答,但可以肯定,你並不孤單。

  最近一套電影《年少日記》,其中最為人樂道那句:「我不一定幫到你,但我可以陪你。」是的,未必每次有靈丹妙藥,但體恤的眼神,願意聆聽的耳朵,會是心靈藥貼。

  將心比己,若可以,請跟身邊的好友、親人,繼續經營每段關係,彼此重視,珍惜善待每一份獨特的緣份。也許有一天,在重要時刻,只有你才能伸出援手,又可能你會是被擁抱的那位。

記得嗎?
  「我不一定幫到你,但我可以陪你。」
同樣地,
  「你不一定幫到我,但你可以陪我。」

撰文:一頁子

其他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