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迫成為「廚神」

撰文

  在加拿大這個「萬稅之國」生活確實不容易。除了房價高企,日常飲食的花費也不便宜,用餐時不僅要付稅,還要額外給至少15%小費,一家人外出用餐的費用高昂。記得我剛來溫哥華的某天很想吃日本拉麵,便在餐廳點了一碗拉麵和汽水,結賬時發現竟要付二十多元,當時我有點驚訝,那只是一碗普通的拉麵,份量不多,味道也很一般,加上汽水居然要二十多元。在香港,用同樣的金錢,足以吃上一頓豐富且高質的飯菜。從那天起,我便意識到在這裡的餐廳用膳是高消費活動,故此儘量避免外出用餐,同時很懷念在香港用三十港元(約五元加元),能吃到的兩餸飯、燒味飯、車仔麵、雲南米線等。

  不少新移加人士像我一樣,被迫選擇在家做飯和帶飯上班,久而久之,竟成為「廚神」。我認識幾位朋友,在香港極少做飯,也不會做飯,頂多只會煲飯、煮公仔麵、炒腸仔蛋。來了這邊後,廚藝突飛猛進,能做出「色香味」俱全的精緻菜餚。我以前在家多是由媽媽提供膳食,來溫後便要自力更新,滑手機時多了瀏覽精簡的烹飪reels,嘗試做一些簡單的新菜式,結果還真有模有樣。此外,我租住的房子有個大烤箱,若只是用來儲物未免有點浪費,於是開始學習做麵包、蛋糕、曲奇,成為烘焙新手。難怪這裡的老華僑大多是烹飪能手或烘焙大師,真是日子有功。

  生活在百物騰貴的溫哥華,密切留意和搶購相對便宜的食材成為我們的日常。在香港的街市買菜,通常都會「搭蔥」(附送蔥),我從來都不需要特意花錢買蔥的。但在這裡沒有「搭蔥」,幾棵蔥也要花上一元多!這裡的疏菜也很貴,有些沒有減價的蔬菜,實在捨不得買來吃。所以,要做一個精打細算的煮婦/煮夫,必需在各大超市比較價格,或向其他煮婦收集情報,趁低吸納,控制食材成本。我聽說有人只花三元左右就能做出一頓不錯的飯(一人份量),真是厲害!幸好這裡有不少華人超市,可以買到家鄉食品,例如午餐肉、豆豉鯪魚和某些品牌的薯片等。雖然價格比香港貴很多,但偶爾買來慰藉思鄉之情,也是值得的。

  移居加國後,有些人領取比從前低的薪水,在物價高昂的地方生活,被迫降低生活質素,甚至要節衣縮食,確實難以適應。有時會不禁思考︰這到底是為了什麼呢?每個人的答案不一,但至少認為是值得的吧。聖經︰「其實,真正的敬虔加上知足,這本身就是極大的財富。畢竟,我們沒有帶甚麼到這個世界來,離開時也帶不走甚麼。所以,只要夠吃夠穿,我們就該知足。」(提摩太前書六6-8)或許環境不一定能迅速改變,但心境卻可以隨時調整。學會知足,凡事謝恩,鹹魚白菜也好好味。

撰文:@hkbobo

其他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