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絡世界帶來的問題,可真不少。過去無論是做家庭講座、親子講座,甚或是親子輔導,其中必然被問及的,一定與子女沉溺在網絡世界或打遊戲機,應該如何處理?這個問題亦是令到很多家長與子女發生衝突的導火線。
作為家長,當然不希望孩子常常打機,以致缺乏了與家人相處,以及擔心會荒廢學業,甚至失去社交及自制能力。家長使出各種策略,包括鎖機鎖網絡,又不停與孩子定下各樣規則,花了不少時間處理孩子打機的問題。
作為孩子,同樣也花不少心思攻略去破解家長所定的規則,想辦法密碼解鎖。筆者亦聽過有孩子告訴家人要去咖啡店及快餐店溫習,為的是能夠在那裡上網玩遊戲。被發現後,當然連外出也受到限制。在不斷惡性循環下,親子關係怎會好呢?!
除了親子關係,還有更嚴重的問題。最近讀到一本書《失控的焦慮世代》:手機餵養的世代,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。當中提到自從IG及臉書面世,大家都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個人照及消息上載,可以自由留言。年青人患上抑鬱及焦慮的情況變得更嚴重。
筆者雖不年青,但也體會到社交網絡上出現不知不覺間帶來的互相比較。作為母親,有時看到別家的孩子亮麗的成績表,父慈子孝的舉動,有時都讓自己會有酸溜溜的感覺。筆者覺察需要常常自我提醒,不需要作出比較,每人都是獨特的。但對於特別重視朋輩及建立自我形象的年青人,要有這樣的覺察,實在不容易。
我們更不想見到的,是網絡世界容易出現欺凌文化。的確,在過去一年,接觸到學生被欺凌的個案,大部份都是與網絡欺凌有關。人言可畏,只要貼上一張個人照,已經可以被人任意批評。在網絡世界傳開的速度比想像中快,對方亦可以用虛假名字去評論,留言更是有力的殺手。筆者提筆之時,剛看到一則韓國的新聞,是一位天氣女主播因被職場欺凌,在年多前自殺身亡,一年後才從她的手機記錄中得知遺書內容。欺凌事件被曝光之後,不斷有人在網上向欺凌者的社交媒體留言攻擊,欺凌者反被欺凌。筆者無意評論誰是誰非,只是看到一個不斷重複的悲劇。
網絡上的戰爭,鍵盤傷害程度絕不比刀槍子彈來得輕,甚或有過之。孩子面對的,不單只是打機的問題,而是如何面對挫敗,如何處理人際關係,如何應對壓力等問題。若要好好守護下一代,作為成人的我們是否要慎重幫助孩子不要過早進入網絡世界,多帶孩子參與戶外活動,接觸大自然,玩一些真實的遊戲。同時,也要幫助孩子增強被批評的抵抗力。曾經讀過一本書《你的不快樂,是花了太多時間在乎,不在乎你的人和事》,蠻有意思的一句提醒。
網絡世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形態,我們卻要守著生命和人際之間的良善。
圖片由Canva提供,特此鳴謝Virojt Changyencham
撰文:王文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