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代的靈魂

撰文

  何時喜歡閱讀?回想起小時候,第一本令我著迷的書,是倪匡先生的科幻小說,那些天馬行空、無限可能的想像力,令我廢寢忘餐地讀下去。繼而是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,優美細膩的文字、紮實的故事結構、扣人心弦的情節,展現了一支筆的魔力。自此我便愛上了文字,各類書籍也八卦一翻,能看懂又感興趣的便讀下去,太艱澀高深的不勉強,等待適合時機才讀。

  一本書的誕生,需要很多崗位的努力,它不僅僅是文字的載體,亦是作者的心血結晶,作者在當時社會的所見所聞,有著時代文化的軌跡。事實上,許多經典書籍能穿越歷史長河,影響深遠。如今天我們讀《聖經》,能探索創造者的偉大,死後復活的奧祕;讀《論語》,依然能感受孔子的真知卓見;讀《1984》,仍然能反思極權與自由的關係。最近讀了一些關於香港殖民地時期的流行文化,有《黃霑與港式流行(1977-2004)》、林振強的散文合集和劉天蘭的《無中生有》(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全紀錄),更深入認識當時黃金年代,活色生香的香港。

  現在科技日新月異,電子書、網絡文章、影音資訊充斥我們的生活,大家在網絡世界上記錄日常百態,無論是社交媒體上的剪影,還是生活點滴,一切都變得方便快捷。然而,網絡資訊多為即時性的,以碎片化內容為主,快速瀏覽已成習慣,漸漸我們失卻閱讀長文與思考文章的耐性。新聞與資訊不再僅由傳統媒體掌控,網絡的普及讓更多人能發表個人觀點,傳遞及接收資訊的門檻降低後,許多文字工作者不被重視,專業寫作亦受冷落。

  回顧歷史,焚書坑儒曾摧毀了多麼珍貴的歷史及思想,一直以來,不少出版社及新聞媒體因揭露事實,而被當權者迫令停刊及關閉,文字被消滅,真相被改寫,悲哀的不只是一份報紙雜誌的消失,而是言論自由的倒退。

  今日,當一鍵可以無情地刪除整個時代的記錄,按鍵後,虛擬世界裡那沖天的蘑菇雲跟真實的核爆無異,強大的殺傷力與深遠的後遺症,橫蠻地將歷史斷層及塗白;因此一本實體書,就成為任重道遠的承載者,肩負記錄與傳承的使命,一些作者即使面對被查禁,甚至被監禁,仍選擇用書籍記錄歷史,雖然這些書在某些國家無法出版,卻能在其他地方流傳,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被掩蓋的歷史與人民的掙扎。

  這年代,但願科技能與傳統媒體相輔相成,大家一同珍惜文字工作者,以及不同範疇的藝術家,他們記錄著時代的靈魂,讓歷史不因技術的發展而輕易被遺忘。

特此鳴謝作者提供圖片

撰文:一頁子

其他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