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刊重溫: 2024年1月 創刊號

親子情

【創刊號】

撰文

  在輔導室中,遇見不少父親和母親,也聽過不少人提及自己與父親或母親的故事。

  一位少女,在學校被欺凌,母親知道後,來到學校忍不住大哭,要接回自己的女兒,之後一連串為女兒發聲,期望校方能有回應,如何保護孩子在校的安全。我問少女:「你怎樣看父母這段時間對這件事的回應?」原本常向父母發脾氣、感到父母很煩、對自己諸多要求的女孩說:「他們好關心我,我知道爸爸媽媽不會把我丟下,我有事他們一定會幫我。」母親聽到這番話,不禁紅了眼睛。的確,母親表示感到心痛,自己從來捨不得打女兒,其他人怎能這樣傷害自己的寶貝呢?

  一位父親,要看顧患有思覺失調的兒子,已經多晚沒有睡,甚至要曠工。他憶述第一次兒子拿著刀,叫他刺死自己,那一刻他自己也差點崩潰。他愛兒子,但看著兒子不斷叫喊,因為那些聲音不停叫他去死,作為父親感受到兒子的痛苦,自己也心如刀割。父親對我說:「他讀不到書,未能工作,也不要緊。我可以盡我所能去養活他,只想他活得自在,活得開心。」我對這位父親說:「我見到你很想盡你所有能力,去給兒子最好的保護,只想他快樂。」父親忍不住大哭起來。他的哭,是因為他感到無力,就算傾出他的所有,亦無法幫助兒子脫離那些幻聽對他的騷擾。

  一位單親母親,面對患抑鬱症的女兒,感到無助。女兒常埋怨母親離婚的決定,令她從小缺乏父愛,她把一切成長路上的缺乏,性格上的缺憾,都歸咎於母親。母親面對女兒的控訴感到無限委屈,有誰能理解她的委屈。丈夫的婚外情、冷暴力,她還可以忍受,但因欠下一筆巨債,債主上門追債,深怕對年幼女兒不利,才下定決心要離婚。最終換來女兒的責罵,甚至認為自己的情緒病也是因母親而起。母親說著說著,委屈的眼淚一湧而出。

  最近有套電影「年少日記」,當中提到因受原生家庭影響,父母的暴力或冷對待,在某程度上引致兒子走上不歸之路。我在不同的場合,也聽到不少人說父母要為那自殺的大兒子付上責任。整個氣氛都在討論父母應該怎樣做,才能減少學童自殺。筆者不反對這些論述和討論,只是與此同時,令我想起見過很多負責任、盡心盡力的父母,他們的孩子也患上了不同程度的情緒或精神疾患,甚至選擇了自殺的道路。在此,只想提出,每個人都有機會患上精神疾患,不一定基於某些原因,否則,只怕令到那些有精神疾患孩子的父母,擔上不必要的罪疚感。

撰文:王文賢(家庭治療師)

其他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