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個講座上,我有機會與家長分享:「父母在教育子女時,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。」,如教師、教練、朋友……;醫生也是其中一個角色。看到孩子的行為出現問題,一定要仔細「斷症」,診斷孩子有這些行為的原因,更需要找出治療的方法,並耐心跟進,這樣問題便能得到及時改善。相反地,若父母掉以輕心,忽視問題的嚴重性,或有惡化的潛在危機,問題便漸趨嚴重。當然最好的對策是未雨綢繆,做好預防的工作。正所謂「有備無患」、「預防勝於治療」,也是醫生常說的道理。很多時候,孩子發生問題,若父母輕視或忽略問題所在,甚至沒有找出解決方法,都會導致問題愈來愈越嚴重,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。於是本來的小事一樁,卻演變成一場悲劇。
會後,有位家長與我分享,她孩子在學校被老師標籤為「不合作」、「愛抬槓」(包頂頸)的學生。導致孩子對老師的態度很差勁,老師自然也對他的態度很不友善。孩子每天垂頭喪氣回家,母親看在眼裡極為心疼,決定以聖經《加拉太書》第5章22節的九個聖靈果子來醫治孩子的心靈,並重新建立孩子的良好品格。孩子被聖經的話語默化,漸漸有了改變;老師也驚訝他的改變,對他的態度也改變了許多。
在這種良性循環影響下,孩子重新建立自尊與自信。這位家長細心探討孩子的問題,像醫生般幫助他、醫治他,孩子就漸漸「康復」。我很欣賞這位媽媽能從一個醫者角度來看孩子的問題,然後想方設法醫治他、幫助他,花時間聆聽孩子的心聲,找到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;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天父和父母對他的愛。當孩子出現異樣行為,若父母忽視或放任其發展,只會愈變愈壞,造成難以估計的後果。
常言道:醫者父母心,做父母也應有醫者心。父母若有醫者心,孩子定當受惠,即使未能治病,也可治心。若父母能以「預防勝於治療」的概念和鑽研態度早作準備,相信孩子同樣能體會你的心思、耐性和毅力,可避免或減輕孩子出現問題的嚴重性。
有一位青少年,從十一歲開始就令母親非常擔心和傷心,用盡所有方法都好像不怎麼奏效。母親沒有放棄他,透過聽講座、讀課程、看書等不同方法,鍥而不捨地幫助孩子。日子一天一天過去。孩子十七歲那年,漸漸開始變得順服,母親看在眼中,自然心覺甘甜。後來母親問兒子,是甚麼令他回轉過來?兒子告訴她,令他改變並非是哪種方法,而是看到母親鍥而不捨,像醫生、老師一樣找資源教他、幫助他。他為了不忍辜負母親的愛心和耐心,願意配合母親的方法,變回母親心目中所愛的兒子。
父母真的可以像醫生一樣,幫助子女預防「偏差行為」,用心並找方法醫治孩子的「偏差行為」,跟進並定時查核,子女的問題便不會由小積大,導致不可收拾的地步。最重要是像醫生般耐心聽病人陳述病況,解答病人的擔憂。若父母有醫者心,子女一定會受惠;若明知有很多資源可以利用,去幫助、教導和處理孩子的問題,卻沒有把握機會和善用資源;或者明知道把孩子帶到主面前,求主親自「醫治」是良法,卻沒有認真去做;明知道懇切禱告是良法,卻沒有付上時間禱告;明知道教育孩子要花很多心血,卻沒有盡最大的努力…。
父母應該反思,自己是否是一名關懷子女的好「醫生」?醫生會應用「預防勝於治療」及「妥善處理」兩個秘方減少問題發生和減輕病情。這與父母養育孩子的道理一樣,若要減少孩子的問題發生,做好「預防」和「善後跟進」兩項功夫是必須的。
各位父母,在教養培育子女時,試試加上這個醫者心,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。
撰文:朱素英
作者簡介:朱素英,多倫多親子教育資源中心創辦人